1941年1月3日,日军突然得知自1940年10月中旬便不知下落的汤恩伯部,出现于信阳以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遂平至项城一带正规股票配资官网,喜不自胜。日军第11军第3师团决定对汤军作一决战。
原来,汤恩伯部很早就在江北的第一线与日军交战,可称为日军之宿敌,受到日军的关注。在半年前的宜昌战役中,汤恩伯部又与日军交锋。但战役结束后,日军发觉汤恩伯部不知去向。
日军误以为汤恩伯在新的地方又要发动新一轮攻势,推测进攻的时间可能在1940年12月或1941年1月,并命令情报机构跟踪追查汤恩伯部的动向。但日军很快得悉:汤恩伯统率的集团军受国民党重庆政府命令,已于1940年12月中旬向信阳以北地区移动,并禁止和日军第一线接触。
实际上,这是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进行压制的部署,国民党正集中心思“剿灭”新四军,汤恩伯的枪口瞄准的是彭雪枫率领的八路军第4纵队,根本没有闲暇顾及日军日军。
但是,日军第11军却把汤恩伯部出现判断为蒋军反攻的征兆,并企图乘汤恩伯部反攻之机将其消灭,摧毁国民党之交战计划。
1941年1月24日,日军出动5个师团的兵力,发动豫南战役,在平汉铁路以东对汤恩伯集团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日军在后来的战报中这样记载:“由于是冬季,战场是一片没有掩蔽物的波浪形的大平原。重庆军照例施展了惯用的退避战术,因此我军于26日命令追击。于是,第十七师团沿京汉线向上蔡、遂平一带,第三师团从其以西地区经泌阳一带向午阳、保安镇一带,第四十师团从汝南一带分别突进,击败了各处之敌,使汤集团四散。”
汤恩伯部溃散,豫东、皖北大片国土迅即沦陷。
虽然国民党刚刚制造了皖南事变这样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千古奇冤,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仍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奋起配合国民党军,抗击民族敌人。
为打击日军,策应国民党军作战,彭雪枫率八路军第4师主力纵队主力分路尾随日军,沿途击溃了各据点的千余日伪军,收复了边区根据地。
日军由于在中国的战线太长,还要抽出兵力实施南进计划,无法进行长时间、大规模、大空间的进攻,只能进行所谓的“短促突击”,打击有进攻
日军迹象的中国部队。
因此,1941年1月30日,日军第11军认为打击汤恩伯部的目的已经达到,就令第3师团准备向泌阳一带机动。31日下午,正在保安镇集结中的日军第3师团司令部,通过窃听有线电话,知道中国军队把南阳作为通信中枢,就立即向日军第11军司令部提出进击南阳。
日军于2月1日14时从保安镇出发,击败了国民党第59军一部,于4日23时攻占了南阳。在这期间,日军第17师团击败了国民党第68军一部。日军各部队开始返回,于2月12日结束了豫南战役。
2月9日,新四军才迟迟得到消息:日军撤回原防地去了。
果然,日军撤退后,隐蔽在新黄河以西地区的国民党军9个师十四万余人,迅速卷土重来,急速向新四军第4师进逼。
顽军兵分三路,猛烈进攻新四军第4师。
由于新四军事先没有估计到这种不利情况,仓促间又没有适时集中兵力,轻敌麻痹,致遭顽军分割打击。3月31日,顽军主力分兵北渡涡河继续进攻,并指示封建会道门和反动地主武装也在新四军后方组织暴乱,日伪又配合顽军行动,向上述地区“扫荡”。
面临如此恶劣的形势,在后来2个月中,第4师广大指战员英勇顶强,艰苦作战,在局部地方取得了一定胜利,但终因寡不敌众而遭到严重损失,第4师主力也无法在津浦路西立足,遂转入津浦路东以巩固皖亲北根据地。
5月4日,彭雪枫率第4师主力忍痛向津浦路东转移。临行时,当地人民依依不舍,挥泪送别,部队官兵无不动之于衷。彭雪枫更是一腔痛楚,悲愤交加。他第一个踏上津浦铁路,又最后一个告别豫皖苏边区的父老。
1942-1944年,汤恩伯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期间,其部队军纪败坏,强征民力、搜刮粮饷,与天灾叠加导致河南民怨沸腾,得名“水旱蝗汤”。在1944年日军“一号作战”中,汤恩伯部因统帅部情报失误和自身战备松懈,遭遇中原大溃败。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将领,他在抗战期间率部在豫皖苏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短短一年内将部队从几百人发展到1.7万余人,创建了7个县的抗日根据地。他指挥了窦楼战斗、白马驿整训等战役,有效打击日伪军,巩固了敌后根据地。
1941年,彭雪组建新四军第一支骑兵团,提高部队机动性,在淮北反“扫荡”和山子头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他重视军民关系,领导部队兴修水利、救灾助民,百姓赠他“万民伞”,立“德政碑”以表感激。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年仅37岁。伟人称其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和“中华民族英雄”。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