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惠州股票配资,因清政府的一项政策,成了千夫所指,被革职后永不再录用。
当年盛宣怀家的两个女佣,后来竟成了民国风云人物的母亲,一个生了“赵四小姐”,另一个生了“第一夫人”。
既是权臣,又是富豪,盛宣怀是怎样沦落到这个地步的?两位女佣分别是谁呢?
1870年,盛宣怀26岁,能说会道的他,被推荐给了当秘书。李鸿章爱惜人才,很快被这小伙子的机灵劲儿给吸引了,不到一年,盛宣怀就从小秘书升到了知府。
荣誉加身,盛宣怀没有安于现状,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一口气帮忙创造了11个“中国第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个钢铁企业、第一所大学……
1895年,盛宣怀打算办北洋大学,下了血本,当时清政府拿不出钱,他只能从自己管的各种税收里每年抠出五万二千两银子当办学费用。他认为,中国要想不被人欺负,必须得有自己的人才队伍。
为了请到好老师,盛宣怀更是大手笔,给外国教师开出了年薪2400两银子的高价,还跟美国名校达成了合作,学生可以免试去深造。当年首次招生,光香港就有一千多人报名,他优中选优,只要了十几个。
盛家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仆从也多,有个家庭教师叫倪桂珍,母亲是明朝大学士的后代,她曾经在洋学校念过书,会说英语、弹钢琴、算数,家道中落后,15岁来当了“高级保姆”,教盛家孩子各类知识。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盛家按惯例要给她介绍对象,结果倪桂珍看上了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传教士宋嘉树。他年轻时偷渡美国,在那边接受了西式教育,两人情投意合。
盛宣怀看人眼光也很准。接触下来后,觉得宋嘉树这人有前途,就他们办了婚礼,还顺便帮助了一下宋的生意,这对夫妻后来生出了宋氏三姐妹。
吕葆贞是盛家的另一位丫鬟,她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为了生计,早早就来盛家干活了。她吃苦耐劳,肯学认字,深夜里抄账本学记账,把自己锻炼成了小“会计”。大家族规矩多,她学得快,会察言观色,和什么人都能聊得来。
到了该嫁人的年纪,盛宣怀做主,把她嫁给了一位老部下赵庆华。虽然男方已经有正妻,但吕葆贞在家的地位并不低,生了七个孩子,其中第四个女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名流。
1911年,盛宣怀已经是内阁阁员,权势滔天,也就是在这时,清廷计划把全国铁路收归国有,统一管理,提高效率,便找他来主持。
政策一出台,各省都炸了锅,特别是四川,当地的铁路公司本来就亏损严重,现在政府要强行收回,老百姓也不干了,发起了“保路”运动。面对大家的不满,盛宣怀选择镇压,力主向四川调兵平叛,觉得只要把刺头们收拾了,事情就解决了。
当地的兵调走了,革命党趁机起事,搞了一场武昌起义。一夜之间,盛宣怀从权臣变成了众矢之的,人人都说他是大清的罪人,清政府为了甩锅向他问责,直接革职。
民国成立后,盛宣怀才敢偷偷摸摸回到上海,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人了。为了保命和保财产,盛宣怀不得不向民国政府交了500万两银子的“赎身费”,在租界的保护下,继续经营着剩下的一点生意。
1916年,盛宣怀病逝,享年72岁。可悲的是,他的八个儿子八个女儿基本都是败家子,要么天天泡在赌场里,要么挥霍享受,偌大的家业,没几年就被这帮不孝子孙败了个精光。
曾经不可一世的盛家,最终没落了,在他家服侍过的两位女子,却生出了民国的名流。这恰好应了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易倍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